凌然:高田為何沒資格剝奪消費者訴訟
近日傳來消息,高田氣囊美國子公司要出于保護所謂“客戶”的利益,要求終止或延緩消費者對高田氣囊造成問題的訴訟。而且,也得到了包括寶馬、福特、豐田以及本田等公司的贊同。這樣一來,就在無形中將消費者都推到了越發孤立無援的一邊!
![凌然:高田為何沒資格剝奪消費者訴訟](/uploads/allimg/170813/225K43O1-0.jpg)
表面上看,高田這樣的做法,似乎有些仗義,也給合作車企贏得了時間。如果仔細分析就不難發現,這些與高田合作的企業,其實都或多或少成為了制造消費者危險與危害的“幫兇”。如果,一個“主犯”為“幫兇”求情的話,顯然是于情于理都很難說得通的。所以,高田這樣做的目的確實有“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感覺!
高田氣囊所引發的動靜之大,可以說是超乎想象的。其故障發生與涉及的車企之多,更是非常罕見的。在這種情況下,國際車企自然要么將問題推到高田氣囊身上,從而努力洗白自己;要么千方百計的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總之,就是希望不對或者少對消費者負責!而隨著高田氣囊的申請一出,隨即得到如此多車企的響應,也就不足為怪了!難怪,有外媒評論,這是高田一方在濫用破產保護法!為此,除了有賴賬的想法以外,更想聯合合作企業企圖對付消費者。
可以說,自從高田氣囊問題出現以來,在國際汽車市場引發了軒然大波!這不僅在汽車召回數量上創造了史無前例的記錄;而且也使這一問題的蔓延,直接影響著現在與今后的汽車制造行情。特別是,所涉及到的數十家車企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高田的安全氣囊,這樣一來,高田氣囊所散播與蔓延的問題自然就是無孔不入了!如果說高田氣囊提出申請,是從自身資不抵債的角度來講還有情可原,但高田一旦與企業聯合,就會將消費者至于對立面,這不能不讓人懷疑,高田氣囊的解決問題態度以及是否與一些企業串通對付消費者的用心!
更重要的還在于,這一次高田提出的申請,很快就得到了一些企業的響應。不知道這些企業的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這些發生在消費人群中的訴訟請求,顯然是要與某個企業直接發生著必然的聯系。像美國因氣囊致殘消費者的案例,所訴訟的標的就達到千萬美元之巨!考慮到氣囊問題所涉及的車輛不計其數,一旦高田氣囊還不起,自然就會轉嫁到企業身上,為此,企業能夠響應高田的申請,自然是為自身的利益考慮!
其實,作為與高田氣囊相關聯的車企,這一次所扮演的角色,顯然是不能讓人恭維的。在呼應高的企業方面,可以說多數是昔日全面與高田合作的。甚至,在去年一些企業果斷與高田劃清界線,而今又站出來與高田一起發聲,這不能不讓人感覺到這些企業的立場是怎樣的!
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在國內市場,絕不是看看熱鬧就可以了事的。縱然是在消費法律法規相對健全與嚴謹的北美市場,都出現了這樣的新問題,那么,在國內如何保護消費者,就顯得尤為重要了。誰都知道,在國內車市場,使用高田氣囊的車企大有人在!而且,相應的氣囊問題發酵已蔓延,已經實實在在地發生在消費者身邊。只不過,類似于因氣囊造成的重大事故,尚沒有像國外那樣突出而已。所以,如果按照這樣的問題類推,國內消費者自然受保護的幾率就很可能更低的可憐。為此,在這樣一個問題出現以后,國內無論是管理方面,還是消費環節,都應該多一些警惕,多一些有利于自身的考量,這才是不至于被雙重標準所困的關鍵所在。
客觀地講,高田氣囊的動議,或許會被國外法院所駁回,但這樣的問題能提到日程,也說明了一些企業在利益面前無視消費者的做法!按理說,企業也是氣囊問題的受害者,但它可以向高田氣囊追加訴求,犯不著與高田合起伙來對付消費者,這確實需要引起消費者警覺才成。否則,一旦這樣的事做熟,又會將消費者置于何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