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無人駕駛中巴車上路測試 交警一路跟隨
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電動中巴車。 鐘升 攝
中新網南京8月22日電 (記者 鐘升)駕駛座上,司機雙手枕在腦后悠閑地靠在座椅上,任由車輛在道路上行駛;車后,交警騎乘著摩托車緊緊跟隨著。這是22日發生在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道路上的一幕。當天上午,清華大學蘇州汽車研究院(簡稱“研究院”)對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電動中巴車進行了公開的上路測試。
近日,由于百度CEO李彥宏乘坐無人駕駛汽車“違規行駛”一事。無人駕駛汽車再度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無人駕駛汽車也被稱作“輪式移動機器人”,是近幾年頗為熱門一項技術。各國科學家們都希望通過在車內設置智能駕駛AI(人工智能),讓人從方向盤中徹底解脫出來。
車前圓柱形的激光雷達是無人駕駛中巴的一個特點。鐘升 攝
外觀上看,這款無人駕駛中巴車與一般的中巴車并無太大不同。只有車子前端的一個小圓柱體顯得有些獨特,車頂還多了兩個蘑菇狀的天線。
研究院底盤電控研究所副所長丁延超介紹,“圓柱體”的真實身份是激光雷達,用于大范圍的障礙物信息的檢測,為智能駕駛AI判斷障礙物的位置和距離。車上還設置有最大可探測200米內狀況的毫米波雷達及光學觀測用的攝像頭。它們一同構成了無人車的“感官系統”。車頂的兩個“蘑菇”則是GPS天線,決定著無人車怎么走、往哪走。
談及設計無人車的初衷,丁延超表示,根據統計,90%的交通事故都由人為因素引發。而無人車由AI駕駛,不會疲勞、不會犯錯,感知范圍比人遠、反應速度比人快,能對事故做出更迅速的應對。它的引入可以使道路交通更加安全,還可以將人從枯燥的駕駛中解脫出來,幫助降低社會的用人成本。
記者坐上車體驗了一番。無人車的行駛頗為順暢,轉彎、自主換道、變道超車和跟車行駛等測試項目都逐一順利完成。但在遇到突發狀況方面,AI表現得雖然迅速,但不是那么“人性”,不時的急停常讓人措手不及。
在丁延超看來,目前中國無人車的技術已經成熟,但要實現完全的無人駕駛上路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下一步,研究院將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進行改進,并將車輛先期投入工廠、碼頭、機場等路況簡單、路線固定的區域進行實際應用。
此外,目前中國無人車的發展還面臨著一個兩難之境。國內一方面缺乏無人車專用的大型測試場地,一方面交通法律法規不允許無人車上路行駛測試。
現在研究院每次上路測試都會向交管部門報備,由交管部門派出交警全程監管。駕駛座上也必須坐著一個人,“把無人駕駛裝成有人駕駛”。丁延超希望國家能加大測試場地建設并完善涉及無人車的法律法規,進一步促進無人車技術在中國的落地與發展。(中國新聞網)